贾玉明同志在中共沈阳师范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者:薛影发布时间:2019-07-21浏览次数:319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 奋力谱写新时代沈阳师范大学发展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沈阳师范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9年7月6日)
贾玉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中共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沈阳师范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发展主线,擦亮教师教育品牌,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建设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团结和依靠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学校办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以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强化正风肃纪,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巡视对我校提出的整改意见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取得成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开展诚信教育、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培养选树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和渠道,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获得持续提升;集中开展“学习政策文件、引领内涵发展”“理论学习质量提升年”等学习研讨活动,持续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能力、管理服务能力;按照“热情、规范、担当、尊重”要求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努力建设“讲政治、精业务、懂教育、会管理、作风正、能开拓、善团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顺利完成中层干部换届工作;组织师生党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依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十个一”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卓越人才培训工程”等载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严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培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建设党员活动阵地40余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党委切实发挥主体责任,纪委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工作重点,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教育,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统战成员服务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在推进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深化综合改革,抓好顶层设计,学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教师教育独具特色,服务基础教育贡献突出,支柱性学科与专业省内一流,标志性学科与专业全国一流的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依法治校取得新进展;学校制定实施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方案、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深化教育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方案等战略性、综合性制度,确立了“3+2+1”一流学科建设总体布局,搭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框架;教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好成绩,并连续两年在上海软科世界学科排名中稳居全国前25%、东北地区第二、辽宁第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全国并列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验收,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成绩为B,位列东北地区第二、辽宁第一,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态势,在案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联合培养教育博士;法律专业学位获得B-,位列辽宁第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表演、社会工作、金融学、法学、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粮食工程、音乐表演、音乐学,共21个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获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名。
       (三)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师范类专业评估工作,教学中心的地位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五年来,累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园幼儿气道异物阻塞急救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成功入选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了我校国家级“金课”零的突破;五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项目12项,同比增长3倍;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年均在校生人数3500人左右,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省优秀论文数持续增加;本科生录取分数线、研究生生源质量连年攀升,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并连续四年在沈阳市编制内教师招考中,签约量居全省同类高校之首。
       (四)坚持高端引领,激励约束并重,科研创新成果持续突破
       学校深入实施重大科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孵化工程,实现了教育部共建研究基地、省级重大科技平台的重大突破;五年来,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53项,全国教科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稳居全国前五、东北地区第二、辽宁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艺术基金获批数量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五年来,共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鲁迅文学奖2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在2015年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中,我校累计在《自然》期刊发表6篇论文,居全国第25名、辽宁第一。《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办刊质量、学术水准和影响力均获得不断提升,自然科学版蝉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五)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五年来,学校引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优秀青年博士138人,聘任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等高层次兼职教授101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3人、“辽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各层级人选56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5人;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4人,遴选“青年拔尖学者”10人。经过持续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日趋优化,现有专任教师132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2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94人,高级职称占比5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3人,博士比38.7%,45周岁以下中青年专任教师836人,占比63.1%。
       (六)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服务基础教育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教研机构、中小学校“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获批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2项;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5个;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学校“职前职后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凸显;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的教研指导和师资培训工作,共培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11万人次;先后开展国家级高端培训项目6项,省级示范性培训项目30项;深入辽西北50余所学校开展义务送教活动,直接培训指导教师万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品牌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坚持以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为服务辽宁振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列为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东北粮网作为学校与辽宁省粮食发展集团共建项目,交易规模达到2.3亿元,上线后运营效果显著;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持续推进,先后与省人大、省检察院合作建立高端智库平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入选中国智库索引,全校共有50余项决策资政建议获得国家、省、市领导批示;学校牵头成立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学前教育发展校企联盟、大数据产业校企联盟,成效显著;附属学校、附属艺术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区域文化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落实省委工作部署,选派26名干部教师扎根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挥洒汗水,他们的敬业精神、为民情怀、务实作风和工作成效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沈师贡献。
       (八)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实施教育国际化工程,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先后与10个国家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3所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对外友好交流学校与机构数量达到129所;五年来,派出师生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访学、学习和实习共计910人次;孔子学院办学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孔子学院总部督导团的高度评价;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年招收留学生突破千人大关,规模位居省内高校前列;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一名留学生荣获全球汉语大会季军,受到国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产生良好反响。
       (九)坚持以文化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文化引领作用全面增强
       学校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同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建设,完善了由三园、两馆、核心功能区、标准化运动场等教育教学设施构成的现代大学空间格局,建有展示沈师大曲折发展、砥砺奋进、艰辛办学历程的校史馆、沈师赋文化园等文化载体,春花秋叶、夏荷冬雪交相辉映,形成独具魅力的沈师自然人文风光,打造了荣耀师大校长招待会、新年音乐会、新年戏曲晚会等一批标志性校园文化品牌;全校师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先后创演了清唱剧《雷锋》《梨树花开》等讴歌新时代主题的文化精品剧目,屡次获奖;学校独具魅力的物质文化、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与“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沈师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品牌,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学校获评辽宁省首批“文明校园”称号,连续三年获评沈阳市“书香校园”,“醉美沈师”已逐渐为社会公认。
       (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共享,办学条件和民生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学校年均内涵建设经费2亿元,2018年比2014年增加内涵建设投入2259万元;公共教学区实现了多媒体教室、无线网络全覆盖;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创业孵化园,建成8000余平米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科研实验设备齐全,各类仪器设备总值3.34亿元,一批大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与服务模式创新,成为助力学校内涵发展的现代化资源保障中心和学习交流服务中心。
       五年来,学校通过调整校内津贴和住房公积金及医疗保险基数、改善教职工用餐、调整通勤、扩大教职工采暖费报销范围等方式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累计自筹经费达3亿元,教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老干部、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始终把离退休干部、教职工的衣食冷暖挂在心上,每年免费为教职工体检,虚心倾听老干部、老教师治校办学宝贵经验建议;收回了国际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办学自主权和部分生活区经营管理权,学生生活区服务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大幅提高;持续增加校园安全投入,校园安全秩序与环境不断优化;经过持续努力,一个更加团结、和谐、充满朝气的现代沈师、美丽沈师、人文沈师、平安沈师正走进人们心中。
       同志们!五年的奋斗令人难忘,五年的成绩振奋人心。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几代沈师人自强不息、创业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向兢兢业业、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的全校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和广大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讲政治是办学治校第一位的要求。学校党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讲政治的各项要求,坚定地落实到学校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高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准确把握国家发展宏观大势,科学谋划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加强、改进党建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内涵建设是高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人才资源作为强校、兴校的第一战略资源,聚焦教师教育主业,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集中打造一批支柱性、标志性学科专业,推动学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发展基础。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改革创新是提升高等学校内生动力、保持旺盛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坚决破除碎片化、应急化、本位化的改革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共同书写学校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必须坚持弘扬沈师精神,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学校的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从艰难创业到辗转西迁、从重整旗鼓到校园换建、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提升,正是一代又一代沈师人以无私奉献、勇于奋斗的责任与担当,铸就了崭新的沈阳师范大学。这种博大胸怀和身处逆境顽强拼搏的勇气和智慧,凝结为“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沈师精神,已成为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全体党员、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更是全体沈师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师生员工围绕共同愿景,高扬沈师精神,形成了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要积极面对省委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在内涵建设方面:学科专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整体实力还需大幅提升,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在服务社会方面:服务辽宁振兴发展能力还需提高,学科专业缺乏社会适应性品质,与行业产业匹配度低;科学研究技术集成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显示度不高。
       在学校治理方面: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有待优化,管理工作精细化程度还不够,措施不够精准,成效不够明显,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党的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办学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同志们,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学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加以解决。 
       二、学校发展奋斗目标、基本方略和重点任务
       同志们,使命引领未来,责任呼唤担当。沈阳师范大学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我们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我们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阔步迈向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新征程,将是全体沈师人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和使命担当。
       (一)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学校发展新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等六项重点工作要求。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作为省属高校,我校更应响应召唤、勇于担当,积极践行“四个服务”,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双一流”建设、“教师教育振兴”为学校提供了新机遇。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略指引下,高校办学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进一步谋划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以本为本”,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为省属师范大学更要牢牢把握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和教师教育振兴的历史机遇,践行“四个回归” 要求,积极顺应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大势,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建好、建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争取更有利的资源,创造新机遇,开辟新路径。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多措并举引导省属本科高校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与辽宁行业、产业全面对接,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全校上下要积极主动融入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合理安排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结构布局,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号召、行业需求、社会关切、学校自身优势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多科性与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应用型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明确学校主攻方向和目标定位,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把办学思路转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对学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创办的本科师范院校之一,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辽宁教育现代化,积极传播、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凝聚全校力量,同心同德推动学校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持续推进。综合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现实基础,从现在起到2033年的十五年的时间,要把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23年,历经建校70周年,经过五年奋斗,要实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支柱性学科专业省内一流,标志性学科专业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创新动能,形成创新合力,进一步夯实事业发展基石,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3-5个专业进入全国一流专业示范点,在全国师范大学中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二阶段,从2023到2033年,再经过10年奋斗,历经建校80周年,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领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越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届时,若干优势学科、专业跻身国内一流行列,学校跻身全国省属师范大学前列,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力争使学校成为引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引领区域先进文化发展的开拓者、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服务政府决策资政的探索者,走出一条省属师范大学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同志们!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我们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开拓创新、奋力前行。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校为保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入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六大突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办学层次,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五大发展战略”是:
       ——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切实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才政策和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引育并重,努力打造一批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团队;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多元人才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创造潜能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转型创新战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国家和辽宁省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精品集成战略。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建设领域,聚焦教师教育主业,致力于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平台、一流团队、一流项目等工程建设,注重打造和凝练比较优势与特色,通过重点突破,汇聚形成一批精品资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引领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协同战略。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开门办学,积极推动与政府、企业、友好学校协同共建,将国家、行业需求与学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与科技平台建设、高端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切实提高学校声誉。
       ——资源集聚战略。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扶优扶强扶特”原则,建立“绩效导向、争创一流”的资源配置机制,集中面向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特色领域建设需求,建立超常规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调节办学经费和资源的分配走向,着力打造代表学校形象、学校特色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建好建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六大突破”是:
       ——学科建设的新突破。未来五年,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博士授权攻坚计划,对标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要求,补齐短板,力争实现突破,以学校一流学科为主体,继续深化和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博士工作,争取建成1个国内一流学科,新增1-2个学科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序列,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5个,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学科群1个。
       ——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突破。未来五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3-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在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等拔尖人才培养上获得新突破,新增国家级金课1-2门。全校考研率达到20%,考博率达到5%,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稳中有进。教师教育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科研创新发展的新突破。未来五年,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项目的新突破,争取实现国家级或教育部科技奖项零的突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新增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实现专利授权数翻一番,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翻一番,科研年度总经费突破5000万元大关。力争在教育效能、教师教育、法律与公共政策等主要领域建成国内领先的高端智库。
       ——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未来五年,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目标,力争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2-3人,“兴辽英才计划”省级高端人才入选规模持续提升,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3-4个,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加大优秀青年博士引进力度,使专任教师队伍博士比例达到45%,为博士授权单位申报创造条件。
       ——国际教育交流的新突破。未来五年,力争国际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围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需求,大幅提升教师、学生的海外访学人数,年度派出规模达到300人次。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个。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国外科研机构共建合作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效果更佳,力争建成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聚力中蒙俄走廊和东北亚特色,把沈阳师范大学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校。
       ——管理机制的新突破。未来五年,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学校党政部门管理服务保障职能,大力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的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保障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分配制度更加优化,资源使用的集约性与共享度显著提升,构建与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与现代管理制度体系。
       同志们,“五大发展战略”和“六大突破”是基于国情、省情、校情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和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全力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是学校党委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
       (三)今后五年学校九项重点攻坚任务
       1.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
       实施《沈阳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学校要从深化综合改革要动力、要效益,积极推进六个方面改革举措稳步实施,把新发展理念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贯穿深化综合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持续改革,形成“权责明晰、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治理工作体系,推进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水平。
       深化内部管理机构改革。聚焦学校内涵式发展,坚持破立并举,根据发展需要,优化机构设置,理清职能,对现有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实施对各教学单位的目标绩效管理,切实提高学校办学和管理效能。
       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制定实施干部培养管理、完善职称评审、推进校内全员聘用、完善绩效薪酬分配等制度举措,建立健全促进干部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实现全校岗位合理设置,分类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评价机制,实现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形成岗位设置科学、权责清晰、精干高效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
       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服务学校内涵建设,集中有限资源,建好建强省、校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通过优化内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让奋斗者工作更安心,让实干者更有获得感。
       2.突出建设重点,打造学科建设新高峰
       实施新增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点建设规划。进一步研究授权标准、完善工作方案,明确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主攻方向、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五年持续建设,力争使学校整体达到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条件,5-6个校级一流学科要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核条件,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切实加强一流学科和二级特色学科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学作为省一流学科的优势和地位,打造教师教育学科群;切实加强校级一流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二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形成对一级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未来五年,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法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位次大幅跃升,力争1-2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

       建立学科建设考核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硕士授权一级学科“上台阶”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作为一级学科动态调整和学科建设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85%以上的一级学科实现上台阶计划,学科整体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
       3.强化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开创师范生培养新局面
       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要聚焦教师教育主业,逐年提高师范类专业招生比例;加强教师教育基础性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高水平师范专业建设,建设教师教育研习基地。加大教育硕士授权点建设力度,协同推进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做好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工作,师范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一级和二级认证,40%师范专业通过三级认证。到2023年,学校传统师范专业在全省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培养师德高尚、专业扎实、教学过硬的优秀师范生的目标,实施师范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教师教育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探索师范生培养新模式;建立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类课程设置比重,强化核心骨干课教学,强化教师职业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将教学技能训练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建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加大校内实训力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学基本技能;加强师范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师范生对口就业率。
       坚持发挥职前职后一体化优势。鼓励引导具有丰富教研工作经历的师资,全面参与各师范专业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研习指导等活动,创新完善具有我校特点的协同培养机制,发挥职前职后一体化优势,拓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基础教育服务区”合作领域和范围,为全面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服务。
       4.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彰显人才培养新优势
       全面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本为本,对标国家专业建设标准,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制定专项规划,培育和建设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推进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持续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课程优化改造、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等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全面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到2023年,建设“国家双万计划” 培育专业20个左右,学校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55个左右,应用型专业比例实现全部达标。
       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遴选机制、评价机制、问责机制、退出机制;完善研究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适时建立研究生院,探索建立学校、学院、学位点“三级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强化教育硕士培养的优势、特色。规范联合培养博士工作,加强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博士工作,为冲击教育博士授权点打下坚实基础。到2023年,保持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1100人左右,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稳定在1:1;建立3-5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10个左右省级以上学术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建设好30个左右省级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规范继续教育和社会合作办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做到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坚决治理违规办学,切实维护学校利益;实施教学督导制,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着力提高办学质量,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5.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科学研究新突破
       实施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对标国家级平台建设标准,重点加强学校现有相关科技平台建设,积极筹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着力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到2023年,筹建国家和地方联合科研平台1-2个,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实施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围绕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孵化一批具备冲击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能力的科研项目。强化国家级项目目标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立项数量和质量。到2023年,国家级项目年均不少于35项,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4项。
       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获奖层次和水平。对标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政策,切实做好科研成果奖的组织和申报工作,继续巩固和提高我校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层次。到2023年,实现国家和教育部三大奖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一等奖4-5项。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围绕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要求,推进校企联盟建设,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技改课题;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提高项目负责人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的决定权。到2023年,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横向科研年度总经费突破2500万元。
       6.坚持需求导向,迈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步伐
       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开展高质量教育资政服务。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传统教研优势,围绕新时代辽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制方案、制定专业标准,组织开展高水平、前瞻性、引领性的研训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为我省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专业化的咨政服务。
       聚合学校教师教育力量,服务全省基础教育。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师范生深入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在职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为提升全省教师专业化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我省各县区和中小学校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传播先进经验,助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继续做好决策资政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沈阳师范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效能研究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等高端智库的作用,为政府决策和行业部门提供服务;继续组织开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依托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开展科技惠民活动,充分发挥校企联盟作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为推进相关行业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
       7.引进培育并重,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新体系
       强化高端人才、团队引育。改革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围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重点研究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国家级人才;遴选和支持一批业绩优秀、造诣深厚,能够促进和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遴选和支持一批具有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青年拔尖人才。到2023年,引育领军人才15人左右,拔尖人才35人左右,青年优秀人才50人左右。
       加大人才队伍基础建设工作力度。人才队伍基础建设是我校人才工作金字塔的塔基,是学校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基础性工程。要围绕学科专业发展对青年博士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开展对青年人才、管理干部、辅导员、教辅人员等人才需求分析预测,严格的定岗、核编,按照标准有计划培养和补充。到2023年,专任教师队伍博士比例达到45%,普通管理人才、辅导员、教辅人员要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促进教师队伍职业能力提升。强化师德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对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行分类评价,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完善教师进修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逐步提升教师队伍博士比例。
       积极做好人才稳定工作。制定实施系列人才稳定办法,建立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长效机制,改进绩效工资分配方式,进一步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校、院领导与高层次人才对接机制,关注人才工作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
       8.深化国际交流,开拓合作共赢新领域
       积极开展涉外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国际商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引进吸收更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教育融合创新。配合我省外向型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需求状况,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稳步推进境内外合作办学。到2023年,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项。
       全面深化国际合作。紧密围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规划,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实质性战略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到2023年,新增实质性境外合作交流项目5-7项,年派出、接收交流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人数的5%。
       扎实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配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和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建设。到2023年,将两所孔子学院打造成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孔子学院,力争新建1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着力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学历生的规模,打造“留学沈师”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到2023年,国际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人左右,学历生占比达到35%左右。
       9.完善一流服务,形成乐业成才新风尚
       营造浓厚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神圣感,形成乐教、善教的优良教风。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供良好服务条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形成乐学、会学、善学优良学习新风。
       提升软硬件条件,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弘扬和传承沈师精神,加强师生爱校教育,打造最美校园,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加大教学场馆和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校师生教学、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校园治安、交通以及饮食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学校安全稳定。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以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为重点,积极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完善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育人和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幸福美丽校园。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体系,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切实改进学生住宿、供暖、餐饮、安全等工作;加强财务监督、审计,开源节流,推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好离退休老同志各项政策和待遇,积极开展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健全师生帮扶救助机制,增强师生获得感。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发挥,扎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按照“讲政治、敢担当、有作为”的要求,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
       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围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落实好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发展实践。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层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党员参加支部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学习品质、学习成效和研究能力。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阵地建设,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推动理想信念引航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和工作,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加强文化建设,强化品牌教育工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集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于一体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在评优、晋级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按照“六个素质”和“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政策,推进专职辅导员和专职组织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
       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确保党支部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职责,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省委《关于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坚持“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经常化。按照“强师德、精业务、比奉献”要求,强化对教职工党员的思想引领和党性锻炼;深入开展“对标争先”“校园先锋工程”等活动,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教育培养管理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高选人用人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干部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形式,准确把握干部德才表现,促进领导干部“转作风、重实干、树形象”,激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干劲和拼劲。
       (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供坚强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两个责任”。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落实“一岗双责”,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的纪律意识;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实现对党员干部教师以及重点工作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全覆盖;落实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书》有关要求,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树立良好形象。
       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以党章党规党纪为重点内容的专题学习,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营造崇德尚廉的良好氛围;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推动工作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立足于抓早抓小,加大纪律提醒、注重预防;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加大执纪审查工作力度。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和联系师生制度;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统战群团工作,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不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统战工作各项制度,不断增强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凝聚力和组织活力,提升广大统战成员民主监督、参政建言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发展和辽宁振兴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推动群团工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工会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凝聚人心,调动教职工履职尽责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推进共青团改革,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共促学校发展。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使老同志在政治上有荣誉感、组织上有归属感、生活上有幸福感,支持老同志力所能及地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校友工作和教育基金会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汇聚资源、集结力量,充分发挥校友在传播沈师文化,深化“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促进学校招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提升学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广大校友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学校成为校友成长发展的加油站。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的沈师我的家,一草一木皆牵挂”。沈阳师范大学是我们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沃土,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回顾学校艰难曲折、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沈师人,以满腔的热忱坚守责任与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事业发展奇迹,成就了今天沈师大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成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是几代沈师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梦想。我们要秉承“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沈师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韧劲,凝聚起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奋斗激情,为建设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要求,于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2.双万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